楼市半年考:“马太效应”加剧 中小房企“内忧
日期:2018-07-13
进入七月,房企上半年业绩牵动人心。克而瑞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,2018年1~6月共有79家房企销售额超过100亿元,其中超1000亿元以上的房企共有7家,碧桂园率先突破4000亿元大关,恒大、万科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。此外,TOP30和TOP100房企的流量金额集中度近50%和70%,分别较2017年上半年提升7.6和12.5个百分点,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。
事实上,行业集中度提升,吸引银行、基金、供应商等各类资源向大企业集中,大型房企在融资渠道、资金成本、拿地规模方面有更多的优势,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着生存难题。“未来房企集中度将会继续提高,大型房企可以通过收并购快速扩大规模。”易居研究院智库研究中心总监严跃进认为,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市场成长的体现,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。
行业集中度提升背后是房企的规模之战。当前,房企融资渠道全面收紧、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进行,融资和盈利能力成为房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,也在市场集中度提升过程中划出了“分水岭”,房地产市场竞争格局或将迎来洗牌期。
TOP100房企占比升至69.3%
当前,房地产市场面临深刻调整,在经济去杠杆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背景下,持续从严的楼市调控促使房地产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。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,2018年上半年,TOP100房企整体销售规模近4.6万亿元,同比增长36.5%。同时,行业集中度达到历史新高度,TOP100房企所占份额上升至69.3%。
事实上,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是近些年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。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等机构发布的测评报告显示,前四大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金额占比从2012年的6.61%上升至2017年的14.56%。
从销售金额来看,2017年,碧桂园以5508亿元的销售业绩夺冠,万科以5299亿元、恒大以5009.6亿元紧随其后,融创中国以3620.1亿元的历史最好销售业绩,与“碧万恒”三家房企一并成为行业的“新四强”。同时,2017年千亿元房企数量也创下新高,达到17家,其中包括龙湖集团、招商蛇口、新城控股、世茂房地产、旭辉集团等新晋成员。
2018年以来,全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从严,不同梯队房企竞相追求高周转来应对行业的规模之战。进入7月,房企陆续披露2018年上半年业绩,龙头房企的规模优势显现出来。7月3日,恒大率先披露了上半年销售业绩状况。根据公告,1~6月,恒大累计实现合约销售金额约达3041.8亿元,累计合约销售面积及销售均价分别为约2905.9万平方米和10468元/平方米。
7月4日晚,万科披露了6月销售简报和新增项目情况。根据公告,6月万科实现合同销售面积449.9万平方米,合同销售金额656.3亿元。今年1~6月,万科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035.4万平方米,合同销售金额3046.6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8.9%、9.9%。
今年上半年,碧桂园的规模优势依然明显。同样在7月4日,碧桂园披露未经审核运营数据,截至2018年6月30日,6个月,集团(含合营及联营)共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4124.9亿元,同比增长42.77%;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4389万平方米。其中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3108.2亿元,同比增长48.97%;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3389万平方米。
在强者恒强的“马太效应”下,中小房企甚至部分第二梯队房企的业绩增长显得吃力。以金地为例,2017年公司签约销售额为1408亿元,同比增长39.9%,虽然处在千亿元房企之列,但与曾经齐头并进的万科、保利相比差距早已拉开。
今年上半年,这一差距继续保持。7月6日,金地发布2018年上半年业绩公告,2018年前六月金地累计实现签约面积375.5万平方米,同比上升0.13%;累计签约金额630.7亿元,同比下降10.34%。单以6月的销售业绩来看,该公司实现签约面积87.7万平方米,签约金额为145.7亿元,分别同比下降2.43%及21.64%。
出走一线城市遭遇“滑铁卢”,之后进行战略收缩并回归杭州大本营的滨江集团,也面临着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的压力。今年3月,滨江集团在2017年度报告指出,今年集团争取实现1000亿元销售额。但在6月13日,滨江集团在最新披露的投 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,公司1~5月累计销售金额338亿元,以此计算,前五个月仅完成年度目标不足四成。
“融资焦虑”凸显
在行业集中度再创新高的背后,是房地产市场空前的规模之战。一方面,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受到全面限制,如银行开发贷、公司债、信托、私募等均已收紧,房企面临资金流动性大考;另一方面,在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的作用下,房企原先依靠高周转、赚快钱实现房地产跨越式大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,如何在做到高周转的同时实现低成本融资,成为房企在规模战中保持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。
6月27日,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,要求房企境外发债不得投 资境内房地产项目、补充运营资金,仅限于归还存量外债。6月28日,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,直指房企“违规销售”等现象,销售回款速度或受影响。而在此之前,已有10余家房企发债中止。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至今中止发行债券累计金额已经超过600亿元。
例如,7月2日,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,合生创展公开发行的一笔100亿元的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项目状态显示为中止。而就在一个多月前,5月30日,合生创展一笔31亿元的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项目中止发行。光大证券在研报中指出,2018年的风险点更多来源于融资,目前难以看到金融监管政策的放松,信用债市场继续收缩,广义流动性处于紧平衡的态势,非标、信贷、债券等融资方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根据某研究院监测,2018年5月房企融资出现“骤降”,6月共有5家房企完成9笔融资,监测房企发行公司债融资总额为187.57亿元,环比增加221.48%,融资总额占比36.97%。融资金额虽较上月呈现较大幅度上升,但多为已过审公司发行的第二期、第三期公司债券,实际新增发债数额并不乐观。总体来看,目前房企融资总额依然低位运行,不及去年水平。
尤其是企业的海外债,由于发改委限制境外发债投 资境内房地产,房企提前“蓄水”的重要渠道被切断。某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房企境外发债环境更加严峻,6月境外发行占比进一步走低。6月发行的公司债中,境内发行161.10亿元,境外发行26.47亿元,境外发行占比仅为14.11%,相比5月境外发行占比31.45%出现大幅下降。
在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和房企分化的影响下,不同梯队房企的融资差异较大。天风证券研究的一份报告显示,今年一季度,大型房企筹资活动现金流依然维持大规模净流入,而中型房企筹资活动现金流转负,小型房企筹资现金净流入规模大幅下降,仅为去年同期的27%。据某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透露,目前中小型房企的平均融资成本已经高达12%~15%,而大型房企的融资成本基本在8%~10%之间。
为了提高融资能力,房企采用了多种直接和间接手段。例如,除通过多种金融工具投 资房地产股票、基金、信托项目外,险企还积极参与到拿地和购买大宗房产中。数据显示,近几年来已经有超过50家房企被包括安邦保险、前海人寿、中国人寿、平安集团、泰康人寿、珠江人寿等在内的险资举牌,包括远洋地产、金地集团、碧桂园、万科、金融街、招商蛇口等知名房企。
大小房企争相谋变
在新时代背景下,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调整战略和方向,只是背后考量天差地别。
龙头房企积极探寻更多未来可能性。例如,6月15日,碧桂园宣布正式进军现代农业,成立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。碧桂园将引进现代化农业科技、农业生产管理模式,并将在现代化农业机械和现代化种业等方面进行探索,构建包含现代化农业、人工智能智慧农业、物联网链接的生产流通全过程。同时,将与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院士以及开研资本有限公司合作,共同推动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。此外,碧桂园还拓展了长租城市、机器人产业、产城融合等多元业务,构建产业生态圈。
万科也在积极转型,6月29日,在万科2017年度股东大会上,郁亮表示:“十年后万科还是房地产公司的话,应该是比较惨的。我无法回答十年之后物流占多少、商业占多少。但可以清晰的是,万科未来是美好生活的服务商,未来提到万科,想到的是美好生活,而不是几栋房子。”
“不同的企业在选择路径的时候将发生分化,小型企业围绕存量房市场转型为服务商,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、物业服务等;中型企业是在继续提升新房开发销售规模的同时,依据自身资源积累和核心优势,重点提升房地产某一细分领域的运营能力;大型企业或专注于新房开发销售,继续提升增量市场份额,或转型综合开发运营商,深化金融资本模式,向综合开发运营商转化。”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认为,不管房企怎么转化,专业化的运营能力是每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。
此外,还有几家房企先后宣布告别房地产行业。3月9日,中天金融(原中天城投)以246亿元出售旗下地产业务,彻底从房地产转向金融行业;3月12日,珠江控股更名为京粮控股,此前该公司已陆续处理掉旗下地产业务。业内人士认为,中小房企告别房地产行业是受外部环境及内在需求等因素影响,随着房地产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,房企间并购整合频频出现,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小房企将被迫面临被收购的境遇。
张宏伟认为,在未来几年,房企之间不仅是“大吃小、快吃慢”,还有可能会发生大企业间的合纵连横。不一定完全是因为资金紧张,可能是因为企业集中度增加导致大企业之间,甚至是排名前30的企业之间,因为各自诉求直接合并,这或将是今后并购的新特征。2018.7.13